北京2025年2月11日 /美通社/ -- 強生公司今日宣布,旗下首個靶向GPRC5D[1]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拓立珂®(塔奎妥單抗注射液)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單藥適用于既往接受過至少三線治療(包括一種蛋白酶體抑制劑、一種免疫調節(jié)劑和一種抗CD38抗體)的復發(fā)或難治性多發(fā)性骨髓瘤(RRMM)成人患者[2]。經臨床驗證,塔奎妥單抗總緩解率(ORR)超過70%且應答持久,其中有65%既往接受過T細胞重定向治療的患者達到緩解 [2]。
拓立珂®是一種T細胞重定向雙特異性抗體,可與 T 細胞表面表達的 CD3 受體和多發(fā)性骨髓瘤細胞表面表達的 G 蛋白偶聯(lián)受體 C 類第 5 組成員 D(GPRC5D)結合[2]。臨床研究顯示,塔奎妥單抗通過重定向T細胞誘導殺傷帶有GPRC5D表達的多發(fā)性骨髓瘤細胞,從而抑制腫瘤的形成和生長[1]。拓立珂®被批準的治療頻率,包括初始遞增劑量后每周或每兩周皮下注射(SC),為醫(yī)生提供了靈活便捷的治療方案[2]。
多發(fā)性骨髓瘤在我國是血液腫瘤中第二大常見惡性腫瘤。1990年至2019年間,該疾病的發(fā)病率增加了209%[3]。近年來隨著創(chuàng)新藥物的研發(fā)和治療手段的不斷進步,多發(fā)性骨髓瘤的治療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作為一種高度異質性的血液腫瘤,幾乎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都會面臨復發(fā)或耐藥[1],[4]。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復發(fā)次數(shù)越多,后續(xù)治療難度越高,復發(fā)后的緩解深度也隨之降低,持續(xù)緩解時間不斷縮短,患者迫切需要更多創(chuàng)新治療選擇[5]。經臨床驗證,靶向 GPRC5D可實現(xiàn)較高的緩解深度和持久的療效,并且與其他多發(fā)性骨髓瘤靶點不同,GPRC5D主要在惡性漿細胞中表達,這一特性為這種異質性血液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思路[6]。
強生創(chuàng)新制藥中國區(qū)總裁Cherry Huang女士表示:"拓立珂®是強生創(chuàng)新制藥在多發(fā)性骨髓瘤領域的第五個創(chuàng)新療法,也是第二個獲批用于治療多發(fā)性骨髓瘤的雙特異性抗體。此次獲批彰顯了強生持續(xù)擴展產品管線以滿足醫(yī)療未盡之需、幫助更多患者邁向功能性治愈之路的長期承諾。今年是強生在華深耕的第40個年頭,我們始終致力于以高質量的創(chuàng)新解決方案滿足不斷增長的醫(yī)療健康需求,未來也將一如既往地聚焦于擁有重大未滿足醫(yī)療需求的領域,全力推動腫瘤全生命周期管理,讓更多患者不再等待。"
此次塔奎妥單抗的獲批是基于一項單臂、開放標簽、多中心研究MMY1001(MonumenTAL-1)。該研究納入了既往至少接受過3種療法(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jié)劑和抗CD38單克隆抗體)的RRMM患者。研究結果顯示出較高且具有臨床意義的總緩解率(ORR)。接受每周0.4mg/kg治療患者的ORR為74%,接受每兩周0.8mg/kg治療患者的ORR為70%,其中59%的患者達到非常好的部分緩解或更好緩解(≥VGPR),在高風險亞組中,ORR與總體研究人群基本保持一致[7]。接受每周注射(QW)的治療組,中位隨訪時間為29.8個月,中位持續(xù)應答時間(DOR)為9.6個月(95%CI 6.7-13.4),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為7.5個月(95%CI 5.7-9.4),在達到完全緩解或更好(≥CR)的患者中,中位持續(xù)應答時間(mDOR)達到28.6個月[7]。接受每兩周注射的治療組,中位隨訪時間為23.4個月,中位持續(xù)應答時間為17.5個月(95%CI 12.5-NE),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11.2個月(95%CI 8.4-11.6),67.1%的患者在24個月時仍存活[7]。
MonumenTAL-1研究還納入了78名既往接受過T細胞重定向治療的患者,他們既往至少接受過三種療法,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jié)劑和抗CD38單克隆抗體[2]。研究數(shù)據顯示,其中位隨訪時間為 20.5 個月,獨立評審委員會(IRC)評估的客觀緩解率為 66.7%。同時,該研究還納入了43名中國患者接受每周0.4mg/kg或每兩周0.8mg/kg的治療,結果顯示,中國亞組的療效數(shù)據與全球人群一致[2]。
塔奎妥單抗的安全性總體可控。最常見的不良反應(≥20%)為 CRS、消化不良、低丙種球蛋白血癥、甲病、貧血、肌肉骨骼疼痛、疲勞、皮膚病變、體重下降、皮疹、中性粒細胞減少、發(fā)熱、口干、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皮膚干燥癥、上呼吸道感染、白細胞減少、腹瀉、咳嗽、食欲下降、瘙癢、吞咽困難、COVID-19 和疼痛[2]。
參考文獻 |
[1] FDA approves first-in-class bispecific for multiple myeloma. Nat Biotechnol. 2023 Sep;41(9):1180. doi: 10.1038/s41587-023-01962-x. PMID: 37699983. |
[2] TALVEY® China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February 2025. |
[3] Chin Med J (Engl). 2023 Dec 5; 136(23): 2834–2838. |
[4] Rajkumar SV, Kumar S. Multiple myeloma current treatment algorithms. Blood Cancer J. 2020;10(9):94. |
[5] Landgren O, Kazandjian D. Modern Myeloma Therapy + Sustained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Negative = (Functional) Cure!. J Clin Oncol. 2022;40(25):2863-2866. doi:10.1200/JCO.22.00622. |
[6] Rodriguez-Otero P, van de Donk NWCJ, Pillarisetti K, et al. GPRC5D as a novel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 a narrative review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Blood Cancer J. 2024 Mar 6;14(1):40. doi: 10.1038/s41408-024-01018-6]. Blood Cancer J. 2024;14(1):24. Published 2024 Feb 2. doi:10.1038/s41408-023-00966-9 |
[7] Leo Rasche, et al.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From the Phase 1/2 MonumenTAL-1 Study of Talquetamab, a GPRC5D×CD3 Bispecific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2024 EHA congress, P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