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2021年8月4日 /美通社/ -- 萬春醫(yī)藥(“BeyondSpring”,NASDAQ:BYSI)一家專注于開發(fā)新型抗腫瘤療法的全球性生物制藥公司,今日宣布,普那布林治療二/三線EGFR野生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DUBLIN-3)達到OS主要研究終點。結果顯示,與標準治療多西他賽相比,普那布林聯(lián)合多西他賽在OS主要終點和多項次要終點,包括ORR、PFS、24月生存率、36月生存率、4級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發(fā)生率,都具有統(tǒng)計學顯著性的差異,研究獲得圓滿成功。
DUBLIN-3是一項由中國著名臨床腫瘤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作為總PI的隨機、單盲、陽性對照的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共入組了559例EGFR 野生型、具有可測量肺部病變的二線和三線NSCLC患者?;颊咭?1天為一個周期持續(xù)接受治療,根據(jù)治療分組,在每個治療周期接受多西他賽(第1天,75mg/㎡)和普那布林(第1天和第8天,30mg/㎡)或多西他賽單藥(第1天,75mg/㎡)的治療。研究的主要終點為總生存期(OS),結果表明,與多西他賽單藥治療組(D組)相比,普那布林與多西他賽聯(lián)合治療組(DP組)對OS的改善具有統(tǒng)計學顯著性。 ITT人群的頂線數(shù)據(jù)總結如下(DP:n=278;D:n=281)。
主要終點:總生存期
關鍵次要終點
安全性終點:
注:DUBLIN-3研究的完整數(shù)據(jù)和其它主要數(shù)據(jù)將于近期在全球主要學術大會上發(fā)表。
普那布林能夠激活免疫防御蛋白鳥嘌呤核苷酸交換因子(GEF-H1),充分動員人體免疫系統(tǒng),在發(fā)揮抗腫瘤作用的同時降低化療藥物對免疫系統(tǒng)的損害。在DUBLIN-3研究中,DP組患者能夠耐受更多周期的化療,長期生存的患者數(shù)也更多,聯(lián)合用藥顯示出良好的風險受益比,有望改變此領域的治療現(xiàn)狀。
孫燕院士說:“普那布林通過DUBLIN-3這一關鍵性研究成功地證明了其在 OS 上的獲益,這是自2015 年納武單抗批準以來首次有全新機制的藥物在OS獲益上取得突破。這個臨床成功是一個令人鼓舞的喜訊,DUBLIN-3的研究結果顯示,該研究完美達到了預定的各項目標,為晚期EGFR野生型的NSCLC患者提供了更優(yōu)效的后線治療方案。普那布林聯(lián)合化療不僅改善了耐受性和生活質量,而且在2年,3年生存期比例上,都比多西他賽提高一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結果有力地證明了我們在聯(lián)合用藥方面多年追求的‘增效減毒’理念,是我們在新時代的新突破。另外一項普那布林聯(lián)合PD-1及CTLA4抑制劑治療SCLC的研究也顯示了令人欣喜的療效。這讓我們對全球首創(chuàng)小分子免疫抗腫瘤新藥普那布林充滿了期待?!?/p>
Piedmont癌癥研究所的Trevor M. Feinstein醫(yī)生是DUBLIN-3研究的美國主要研究者之一,他評論道:“盡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已廣泛應用于晚期NSCLC一線治療,但二/三線治療仍嚴重依賴于以多西他賽為基礎的化療方案,尤其TKI類藥物對EGFR野生型患者治療效果不如多西他賽,這個治療領域一直存在嚴重未被滿足的醫(yī)療需求。DUBLIN-3研究中,我們觀察到普那布林合用組較對照組生存獲益,顯示出了免疫抗腫瘤的OS長尾效應。普那布林不僅延長了這些患者的壽命,還顯著降低了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發(fā)生率,這對此類危重患者都很有意義?!?/p>
萬春醫(yī)藥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CEO黃嵐博士表示:“首先,感謝孫燕院士、韓寶惠教授、石遠凱教授以及全球500多位研究者和200多位項目組成員的共同努力,DUBLIN-3研究的成功是普那布林在抗腫瘤領域臨床應用中的重大突破。我們計劃于2021年下半年與FDA和CDE召開pre-NDA會議,以支持在2022年上半年提交 NSCLC 適應癥 NDA。這將是普那布林繼CIN之后的第二個NDA,也是抗癌領域的首個適應癥。重要的是,DUBLIN-3的強勁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我們的信念,即普那布林與其他的免疫腫瘤藥物的協(xié)同作用,有可能成為專家和泛瘤種患者的搭配免疫治療的首選用藥?!?/p>
肺癌是全球第二大高發(fā)癌癥類型,全球每年約有180萬例新增肺癌確診病例,其中87%為NSCLC,EGFR野生型約占NSCLC患者的70-85%。目前,隨著PD-1抗體或單藥化療(例如培美曲塞)等進入NSCLC一線治療方案,而且TKI類藥物對EGFR野生型病人療效比多西他賽差,所以包括多西他賽在內的療法仍是目前EGFR野生型晚期NSCLC的二/三線的主要治療手段。這些治療方案不僅在有效性方面存在局限性,而且還存在包括>40%重度中性粒減少癥等在內的多種嚴重副作用,臨床獲益亟待提高,所以EGFR野生型晚期NSCLC后線治療仍然是臨床未被滿足的重大需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