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七日談】李嘉誠的安全帶

2015-01-26 15:30

 《企業(yè)觀察報》記者 張郁

  “亞洲首富李嘉誠正將其商業(yè)帝國中的兩家旗艦企業(yè)合并,同時將剝離該集團主要位于亞洲的房地產資產。”最近,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yè)(長實)及和記黃埔(和黃)業(yè)務合并、重組方案的消息一經宣布,便引發(fā)各種猜測。特別是,重組后新成立的兩家公司長江和記實業(yè)有限公司(長和)與長江實業(yè)地產有限公司(長地)的注冊地將從香港轉移到開曼群島的舉動,更是讓各種解讀紛至沓來。

CFP / 供圖

  被視為李嘉誠紅顏知己的周凱旋在以色列會見傳媒時,強調重組與撤資無關,而是有助優(yōu)化及現(xiàn)代化兩家公司的架構,并認為中國大陸媒體過于關注注冊地變更一事,有失偏頗。

  李嘉誠也否認有意撤資香港。他解釋說,將注冊地移去開曼群島是為方便做生意,并表示,過去10多年,香港70%至80%上市公司到開曼群島或海外注冊,其中包括內地民企及國企。

  但畢竟對大環(huán)境、大趨勢把握精準,具有非凡經營頭腦和行業(yè)判斷力與觀察力的李嘉誠,是被譽為從未對商業(yè)方向判斷錯過的“李超人”,其任何舉動與變化都會對其投資人甚至一個地區(qū)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猜測也就在所難免。是平常心的在商言商,還是頗具深意的非常之舉?是為了考慮家族產業(yè)傳承的利益最大化,還是看空中國未來經濟?

  攘外憂,平內患?

  在眾多的揣測與解讀中,認為李超人對外看空中國未來經濟,預判香港地位弱化趨勢,對內規(guī)避交接班和交接班后的系統(tǒng)性風險的說法最為廣泛。

  “在暴跌到來之前,最好的方法就是遠離這些資產,李嘉誠之前甩賣大陸的房地產,現(xiàn)在全力進軍歐洲,都是明證。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還能保值,并能獲得更好的收益嗎?難!房地產泡沫、信貸泡沫、地方政府債務泡沫、投資過剩等等,中國的經濟現(xiàn)在已經處于危險之中。”《北京晨報》用一連串的“泡沫”給李超人找到了撤離的理由,其分析認為,實際上現(xiàn)在資金外流已經很嚴重,大量的資本在離開中國,外匯儲備下降、外匯占款下降等,都在說明這個問題。而李嘉誠只不過是逃離大軍中的一員而已,只是順應趨勢。

  《鳳凰財經》更是用一組清晰的圖表,為其題為《86歲的李嘉誠嗅到危機 給自己系好了安全帶》的文章提供充足的支撐。文章還不惜大篇幅地報道以證明第一除了政商人脈,李嘉誠掌控大量優(yōu)質信息;第二起碼從過往經歷來看,他的決定都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建立在充分信息并仔細研究判斷后的謹慎決策。

  而《金融時報》則認為李嘉誠及其長子、可能的繼承人李澤鉅為此次重組給出了一個強有力的理由:將旗下資產重新打包為一家房地產公司“長地”和一家企業(yè)集團“長和”,能讓外界看明白長江實業(yè)與和記黃埔的區(qū)別。股東想要能夠投資他們選擇的資產,而不是被迫容忍公司業(yè)務的混亂。

  文章認為,公司的名字“長江”為解開這個謎題提供了一條線索:李嘉誠希望他的公司蜿蜒而行,該改道就改道,一路上吸納一些中小型企業(yè)。他認為靈活才能長久,堅守筆直而狹窄的河道會限制發(fā)展。

  過去幾年來,長江實業(yè)與和記黃埔的業(yè)務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去年,長江實業(yè)動用來自其地產投資組合的部分現(xiàn)金收購了一家飛機租賃公司;長江實業(yè)還與和記黃埔合資在內地經營著一家房地產企業(yè)。

  業(yè)務錯綜的家族企業(yè)是亞洲特色。麥肯錫的一份研究顯示,按營收計,家族企業(yè)占到韓國50家最大企業(yè)(以營收計)的80%,在印度的這個比例則達90%。許多家族企業(yè)多元化發(fā)展,進入跟原始業(yè)務無關的領域,不過這種“業(yè)務拓展”常以失敗告終。

  來自一財網(wǎng)的分析認為,李嘉誠大幅撤離中國的外部因素,是看空中國大陸及香港的未來經濟,其采取了三步走,在價格高位時出售中國資產,轉移到歐洲抄底公共事業(yè),等待中國經濟危機降臨再卷土重來。其內部因素就是家族內部的財富傳承,讓李家的兩個接班人李澤鉅與李澤楷,各守一隅,資產分為一實一虛,分頭發(fā)展。

  就此華爾街見聞分析認為,中國的政治氛圍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不管是香港占中還是大陸全面的反腐,其實都說明了中國政治氛圍的變化。而李超人的兒子們并沒有他在政商界長袖善舞的本領,因此離開中國,可能是對其家族的一種保護。

  投資者買賬

  關注與揣測中,李超人此舉目前被投資者看好。

  據(jù)報道,宣布重組消息后的首個交易日內,僅前市時段長江實業(yè)股價就飆升了15%,至每股142.90港元,和記黃埔股價也見12%大幅上漲,至每股98.30港元。

  此次分拆后,長和將控股總部設在香港的長實及和黃的非房地產資產,也包括其香港繁忙的海港碼頭運營商和英國零售連鎖Superdrug。長地將接手兩家公司的房地產資產,并將通過首次公開發(fā)行(IPO)被剝離。

  巴克萊分析師路易指出,此次重組不僅能提高股息,還能消除一部分控股公司估值折讓。同時,新的重組公司將采取全新的公司結構,簡化之后的公司結構能夠幫助投資者對長和集團商業(yè)價值進行估值。分析認為,在香港、內地兩地房地產市場波動劇烈的情況下,長和集團將房地產資產拆分的做法實為明智之舉。

  有評論建議,大家忘掉政治和陰謀論,單從專業(yè)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從私募(PE)和金融工程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業(yè)成功。有數(shù)據(jù)證實,以彭博社的資產計算方式,在長和重組完成后,超人總身家將由目前的2199.2億元躍升至2736億元,遠遠拋離馬云約2200億元身家。

  超人重組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旗下資產被嚴重低估,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長實集團的市值比其股東的賬面凈值少了23%,亦即870億港元。這其中相當大的原因是由于長實集團持有49.97%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股份,但長實集團的股價較去年中期的旗下資產(包括其擁有的和黃資產)應占賬面權益價值,出現(xiàn)了大幅折讓。

  這種折讓專業(yè)的術語叫財團折讓。重組之后新成立的兩家公司之間將不再交叉持股,這樣財團折讓就被清除了,被折讓的價值就完全釋放了出來。

  作為私募,超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兼并收購和出售資產上面,而長實和黃埔各自的業(yè)務無所不包,并且都做房地產,二者甚至在內地多次競拍同一地塊,可謂自相殘殺,如今樓市泡沫行將破滅,這將大大拖累長實和和黃兩家公司的市值,并且會拉低其債務評級,影響超人運用杠桿做私募運作。

  重組之后所有地產資產都將集中于長地旗下,長和只有其他全部的非地產業(yè)務,即便是房地產硬著陸了,長和也可以不受影響地輕松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運用融資杠桿搞兼并收購和出售。

  會否真正撤離?

  諸多分析還指出了在開曼群島注冊公司的種種好處,諸如可以動用股份溢價賬戶凈值來發(fā)分紅,哪怕公司本身沒有利潤可言,發(fā)分紅的天花板遠高于香港注冊的公司;在開曼群島,兼并不需要在法庭走法定兼并的程序,而在香港需要等等。

  其實,或許正像某報道中所提到的,輿論擔憂的是,一個李嘉誠撤離也許不是大問題,怕的就是千百個類似李嘉誠的大企業(yè)家撤離,還有成千上萬的外資企業(yè)撤離。

  不過或許正像全國工商聯(lián)副主席、香港中國商會主席、經緯集團主席陳經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表述的,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fā)展,中國經濟現(xiàn)在與以前相比,雖然投資空間相對小了,但實際上是步入了“新常態(tài)”,“新常態(tài)”下的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在過去30多年來,誰放棄中國市場,誰就得不到利益;在未來30年,誰完全放棄中國市場,誰就將后悔。

消息來源:企業(yè)觀察報